12月5日下午,我校《僑史僑情》特色通識課第四講在泉州校區莊為烜報告廳開講。華僑華人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教師郭瑞敏、鄭建成主講,國際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文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醫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7個學院1600余名2023級學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學習了解華僑華人與僑鄉的關系。
課程伊始,鄭建成以極具歷史感的華僑大學舊址照片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并介紹了“僑鄉”的概念界定、構成條件以及發展類型。接著,郭瑞敏介紹僑鄉分布情況,并結合著名僑鄉案例——廣東江門開平、浙江麗水青田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與僑鄉新的經濟模式,闡釋“地瓜經濟”與共富基因——根在僑鄉,華僑華人就是枝葉,中西方的交流互動就是“地瓜經濟”的養分。她指出,僑鄉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早期實踐者,華僑華人為僑鄉的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課堂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并積極分享見解,師生共同探討華僑華人與僑鄉現代化之間的關聯。兩位老師更鼓勵同學們在大學期間積極關注華僑華人與僑鄉現代化的話題,了解華僑華人的貢獻與面臨的挑戰,并思考如何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為僑鄉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此次《僑史僑情》特色通識課旨在豐富我校學生有關“僑”的特色知識儲備,加深他們對于華僑華人與中國僑鄉現代化關系的認知。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講座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責任使命,希望能夠在未來成為僑鄉現代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課程現場
(編輯: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