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我校《僑史僑情》特色通識課第三講開講。華僑華人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胡博林和黃捷老師聯袂為同學們講授“南太平洋華僑華人史及僑情概覽”。來自外國語學院、美術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法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1500多名學生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同步參與本次課程學習。
胡博林博士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旅澳華人發展所呈現的不同特點——包括散居與勞工時期(1818-1852)、淘金時期(1852-1901)、白澳時期(1901-1973)和多元文化新移民時期(1973-現在)。通過剖析澳洲華僑華人歷史,胡博林與同學們探討了華僑華人在祖籍國和居住國之間形成的復雜認同,以及他們在中澳關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黃捷博士介紹了新西蘭以及南太平洋島國的僑史僑情。根據華人在不同時期在新西蘭的社會生活狀況,黃博士分別從“尋找新金山”與淘金時代的華僑社會(1866-1880)、排華浪潮與“孤獨的異鄉人”(1881-1938)、戰時人道主義以及對華移民政策的放寬(1939-1947)、戰后的社會融入與“模范移民”(1948-1986)、新自由主義改革與華人新移民(1987-至今)五個歷史時期闡述新西蘭僑史僑情,并以圖文形式介紹南太平洋群島獨特的社會歷史風貌以及19世紀以來形成的華僑華人社區。
作為2022年華僑大學全面啟動的“6+1”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僑史僑情》特色通識課程現已納入2023級人才培養方案中通識課程體系的必修課程。課程充分展示了學校對于傳承和弘揚華僑華人文化的關注和支持,鼓勵同學們為世界的多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課程現場
(編輯:張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