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2023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分論壇之一“第五屆國際有機合成前沿討論會-藍色海洋:生命的搖籃與資源的寶庫”在我校廈門校區召開,會議由分子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華僑大學醫學院聯合主辦。
本次分論壇會議共有31場報告,來自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緊密圍繞“藍色海洋:生命的搖籃與資源的寶庫”主題,聚焦研討當前有機合成和海洋藥物的最新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尤其是專注于藥物設計、合成和構效關系的最新進展,旨在進一步推廣廈門市海洋藥物、海洋生物制品、精細有機化學品等相關產業名片,為國內外有機合成、海洋藥物工作者提供一個嶄新的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充分展示有機化學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助力提升我國有機化學的國際化水平。
其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天然產物化學研究所Arnaud Voituriez研究員講授了“金催化:從新方法的發展到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南京大學朱成建教授以“光氧化還原催化的羧酸轉化”為題講解了一系列光氧化還原和鎳催化酰基自由基與惰性有機物通過協同催化發生的偶聯反應;東北師范大學張前教授介紹了“基于自由基的C-N鍵形成新方法”;臺灣大學詹益慈教授以“用于構建多孔陣列的分子自組裝”為主題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廈門醫學院王貴弘教授分享了“海洋天然產物在創新化妝品中的應用”;復旦大學張俊良教授介紹了“用于不對稱靶催化中的Sadphos手性配體”的前沿技術和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李躍輝教授作了關于“CO2和NH3的新型氰化反應”的報告;華南理工大學祝詩發教授以“炔烴的多樣性”為題分享了研究成果;河南師范大學、洛陽師院校長郭海明教授以“雜環核苷類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為題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的劉元紅教授介紹了“多功能化金卡賓中間體的形成”;廈門大學葉龍武教授介紹了“基于酰胺合成不同的氮雜環”;福州大學葉克印教授以“鈷催化硼雙環[3.3.1]壬烷(9-BBN)硼酸鹽遷移的碳-碳交叉偶聯”為題同與會人員進行了交流;武漢大學周強輝教授介紹了“基于海洋天然產物引發的苯并稠環合成策略”;法國圖盧茲大學Remi Chauvin教授以“具有抗癌和抗結核活性的脂質炔基甲醇衍生物”為題作學術報告;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研究所侯雪龍教授以“通過NHC配體控制鈀π-烯丙基配合物與親核試劑反應的選擇性”為題作了學術報告。
此外,還有來自鄭州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安徽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學的青年教師分別作學術報告。



專家學者交流現場
(編輯:張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