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來自泰國芭提雅的許玉清在學校2025年畢業典禮上接受采訪的視頻報道,獲中新網視頻首頁推薦后,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客戶端、央視網、中國僑網、中國青年網、東南網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以及外交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國秘書處”官方公眾號轉載。作為該院本年度畢業的唯一外籍碩士研究生,許玉清見證了自己留學生涯的重要時刻。這也是她在中國求學十年后,首次參加線下畢業典禮。
10年前,許玉清帶著母親的期望來到中國。如今,她不僅順利完成學業,更通過手中的鏡頭,將留學生活拍攝成短視頻發布在海外社交平臺,架起了一座連接中泰的文化傳播橋梁。
許玉清的母親任職于泰國當地中文學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她始終堅信中文的重要性,并堅持讓女兒接受中文教育。2015年,懷揣著母親“學中文才有出路”的期許,許玉清走進廣西南寧市華僑實驗高中,開啟了系統學習中文的道路。彼時的她或許未曾料到,這段旅程將引領她完成從“學中文”到“傳中文”、從求學者向文化傳播者的蛻變。
在華僑大學,許玉清完成了從旅游學院本科生到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跨越。本科期間,她積極參加華僑大學學生會,投身各類外籍學生活動的拍攝和宣傳工作。這段寶貴的經歷,讓她在實踐中磨礪了拍攝和剪輯的技術,更點燃了她用鏡頭敘事的熱情。
本科畢業之際,懷著“在中國還沒待夠”的心態,許玉清申請進入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從事新媒體方向的研究。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深化,她開始以“短視頻”為載體傳播文化,讓10年前那顆“學中文”埋下的種子,長出了“傳中文”的花朵。她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用數百期的短視頻記錄留學生活,在海內外社交平臺的總播放量突破2000萬次,累計擁有粉絲超7萬人,成為不折不扣的中泰文化傳播者。
在許玉清的海外社交平臺上,數百期短視頻既聚焦校園生活,又深入不同城市肌理展示中國文化:在蟳埔村,她親身體驗并記錄下簪花圍的魅力;在南安岑兜村,她沉浸式感受高甲戲的藝術神韻,“小時候在泰國看過高甲戲,年初到高甲戲的故鄉岑兜村感覺很奇妙,交談中發現很多當地孩子都發自內心喜歡家鄉傳統文化,被感動了”。她甚至將在學校第一次遭遇臺風的經歷拍攝成視頻。許多在泉州的泰國人在視頻下留言,咨詢非遺體驗的具體地點和方式,她總是熱心細致地解答。為了幫助想學習中文的泰國群眾理解視頻內容,許玉清還細心地為部分視頻添加了中文標注。
基于現實因素考量,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后,許玉清加入了中國一家網絡企業,將不日啟程回泰國從事跨國業務。臨別之際,她特意帶母親到華僑大學泉州校區,重溫大學的青春記憶;到周邊的學生街,走進熟悉的店鋪,與關照她多年的叔叔阿姨們一一話別。
“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回到中國。”許玉清表示,未來她將繼續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在中泰兩國生活的見聞和思考,讓泰國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的朋友們看到泰國的魅力,做中泰友好的“雙向橋”。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