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的立法工作,將可能出現四大轉變。”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斯喜昨日下午做客“華大講堂”時如是表示。
由泉州市委、市政府和我校聯辦的“華大講堂”昨日下午開講第七講,陳斯喜就 60 年來我國的立法工作進行全面回顧和展望。
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輝煌、張貽倫、孫增福、魏堅、顏偉勁,我校黨委書記李冀閩,副校長劉塨、劉斌等領導出席聽取報告。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關一凡主持本次講堂。
在題為“ 60 年立法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中,陳斯喜結合自己 20 年的立法工作經歷,基于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結合,從歷程回顧、主要成就、主要經驗、幾點展望四個方面進行了生動闡述。
陳斯喜指出,就法治建設而言,當前我國無法可依狀況已基本解決,嚴格執法成為更加突出的問題。他指出, 60 年立法的主要經驗告訴我們,立法工作必須堅持當代中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追求;必須堅持與改革開放同步,既要肯定改革開放成果,也要引導、規范、保障和促進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必須堅持繼承、借鑒和創新相結合,從國情和實際出發,繼承歷史優秀傳統,總結當代實踐經驗,大膽學習吸收別國有益經驗,在繼承和借鑒中實現創新,為我所用;必須注意選擇恰當的立法策略,處理好法律的穩定與改革創新、法律的統一與各地的差異之間的關系。
對于未來的立法工作,陳斯喜認為,今后立法工作可能出現四大轉變,即從構建型立法向完善型立法轉變,從速度型立法向質量型立法轉變,從以單項立法為主向以法典化立法為主轉變,從較多使用授權立法向主要由立法主體直接立法轉變。
陳斯喜是我國法學和立法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在立法理論和立法實踐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1984 年至今,他一直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從事憲法和行政法的立法工作,參與了四次憲法修改,以及香港基本法、行政訴訟法等幾十部各類法律的制定工作。陳斯喜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兼職研究員等。

李冀閩向陳斯喜(右)頒發“華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牌

陳斯喜在做報告

關一凡主持本期“華大講堂”

報告會現場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