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5日,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像創作實踐團17名港澳臺僑青年學子前往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陳橋村開展文化考察活動。師生團隊通過沉浸式體驗,感悟千年古村文化傳承脈絡,實地調研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用專業影像設備記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實踐團隊聆聽陳橋村老人介紹村史鄉情(古宇廷 馬來西亞)
莆田素有“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之美譽。涵江區獨有的“採花”民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間抗倭勝利后的祈福儀式,歷經四百余年傳承。今年陳橋村五福宮承辦的“採花”盛典規模空前,八十余家宮廟聯袂助陣,鑼鼓、舞蹈等民間文藝輪番上演。華僑大學實踐團親歷現場,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古宇廷感慨:“表演者以血肉之軀沖向烈焰,將祈福化為行動,讓我看見民俗背后深植的文化基因。”

“沖花”祈福(姚皓仁 中國香港)
莆仙戲作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以興化方言傳唱千年,滋養著鄉土精神。在陳橋村五福宮戲臺前,演員們身著厚重戲服,踩著厚底靴演繹經典。來自中國臺灣的學生陳麗萍參與沉浸式體驗后說:“從貼片描眉到戴齊頭飾,準備過程讓我理解‘粉墨登場’的重量。厚底靴踩在古戲臺板上,與四百年歷史有了共振,傳承不是口號,而是用汗水滋養的堅持。”

千年莆仙戲(林多威 中國澳門)

古今穿越交流拍攝莆仙戲(吳少鈜)
陳橋村是傳承千年的“家具之鄉”,榫卯技藝躋身非遺名錄,但在現代化浪潮中面臨傳播渠道受阻、后繼乏人等困境。匠人陳志奮表示,手工雕琢一張八仙桌需耗時半月,年輕人更愿意去城里工作。面對瓶頸,陳橋村委組織匠人學習短視頻制作,將榫卯結構可視化。來自中國澳門的學生林多威在直播間看到,傳統工藝的消費場景正在被重新編碼。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時小虎稱,下一步將引入高校設計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孵化“數字榫卯”IP。

實踐團走進家具制作現場(王奕霖 中國澳門)
木蘭溪曾是莆田人民的心腹大患。199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治水理念。歷經二十五年持續治理,木蘭溪改頭換面,成為村民休閑好去處,水經濟蓬勃發展。2022年,木蘭集團開通“水上巴士”,陳橋村成為熱門打卡地。來自中國香港的姚皓仁同學乘坐“水上巴士”后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回我算是看到現實版了!”

木蘭溪水上的歌聲 (葉詩琪)

木蘭溪生態長廊(王奕霖 中國澳門)
陳橋村黨總支書記陳麗洪表示:“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密碼在鄉村,陳橋村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期待華僑大學學子們以鏡頭為筆,讓世界讀懂中國鄉村的文化密碼。”
“這次是華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影像創作教學的關鍵坐標。”帶隊教師鄒文兵表示,未來,將繼續引導學生以短視頻、紀錄片、交互敘事等創新表達深耕鄉土現場,解碼鄉村振興的時代敘事,讓青春視角成為國際傳播語境下中國鄉土美學的生動畫筆。
(責編:吳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