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嘉庚故里——福建廈門集美灌口鎮雙嶺村的小巷田頭,來自華僑大學建筑學院2022級的新生黃彥凱感覺“耳目一新”,作為一名斐濟華僑,這是從小在國外成大的他第一次真正地走進祖國的鄉村,“祖國的鄉村發展太好了,和我印象中的鄉村完全不一樣”。
4月20日,黃彥凱和10余位來自華僑大學光明之城鄉村振興服務站的青年師生走進僑鄉雙嶺村,開展實地調研,了解當地文化與地域特色,并將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相應的鄉村振興方案,共同在提升村莊風貌、打造鄉村品牌、留住鄉愁記憶等方面發力。
當天上午,華僑大學光明之城鄉村振興服務站——集美雙嶺站揭牌成立,啟動了“集美雙嶺村村志編寫”“華大師生走進雙嶺小學綠色課堂拓展營”等活動。
集美文教區管委會主任鄢榮釵表示,高校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了智力支撐的重要作用,希望華僑大學以成立服務站為契機,扎根農村、融入農村,打造精品、創造精品,為全區進一步深化校村結對探索出實踐經驗,形成新時代服務鄉村振興的“高校樣本”。
“引智下鄉是集美區發揮在地高校師生專業和文化優勢而推出的一項重要工程。”集美雙嶺村黨委書記廖德通感謝華僑大學在雙嶺村成立鄉村振興服務站,希望借助學校的“智力優勢”,合力打造雙嶺村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作為在集美轄區的高校,我們將依托建筑學院學科優勢,以校地共建為契機,在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宜居生態、傳承文化積淀等方面助力集美鄉村振興工作。”華僑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陳衛峰表示。
據了解,華僑大學光明之城鄉村振興服務站成立于2021年6月,是建筑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2021年1號文件的有力舉措。團隊以港澳臺僑及境內青年學生為主體,旨在打造集公益性、專業性、全程性、長期性于一體的服務平臺,通過挖掘鄉村內部潛在的文化驅動力,以校村合作方式在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宜居生態、傳承文化積淀等方面助力,用造血式公益實現鄉村振興。該服務站目前已經在全國設立了7個分站,近兩年來在廈門海滄、泉州晉江以及貴州望謨等地的十多個村莊開展了測繪調研、鄉村規劃、景觀營造、古建修繕、創意策劃等服務實踐。

華僑大學光明之城鄉村振興服務站——集美雙嶺站揭牌成立(陳銘茹/攝)

華僑大學港澳臺僑及境內青年學生在雙嶺村開展實地調研(陳銘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