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看似普通的教室里,觸摸屏取代黑板,平板電腦取代課本,兩側的顯示屏供教師即時觀察學生語言練習的種種表現,四個角落的攝像機錄制教師上課的全過程,并自動將視頻碎片化,上傳云端,供學生課后調取和遠程學習。更為重要的,上傳的并不是模擬場景,而是教師實實在在的上課情景。
這個教室,就是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云教育技術實驗室”。作為國內華文教育領域首個智慧教室,它采用碎片“云”和互聯“端”技術開展教學,是教室信息化建設的最新形態。今年暑期,它剛剛建立,現正應用于學校的華文教學。華僑大學校長、華文教育研究院院長賈益民稱,“云教育技術實驗室”在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也為海外的華文教師儲備了豐富的視頻教學資源。
據華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胡培安介紹,智慧教室僅僅是研究院建設華文教育和對外文化傳承資源庫的措施和手段之一。在這一方面,研究院還在進行著另外三項工作:一是整理搜集已有資源,把海外華文教育一線教師及各種網絡論壇的已有資源進行收集、整理、歸類;二是研究建設新的資源,比如打算和鳳凰衛視合作,制作一些可“私人訂制”的、能在手機終端下載瀏覽的微課資源等;三是編寫本土化教材,實現已有優秀教材的電子化和網絡化,精心設計各個知識點的教學方案。“海外華文教育的師資水平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假如我們能夠對每一個語言點和每一個文化點都設計一套或幾套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本土化的教學方案,實現網絡共享,那么海外華文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根本改觀。”他說。
而開展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教學資源研發,建設相關資源庫,只是華文教育研究院正在進行的諸多工作中的一項。2012年2月成立的華文教育研究院,以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和平臺,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并重,兩年多來承擔或育成了一大批有關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方面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如中央財政重大專項資助項目“華僑華人與中國夢”、國僑辦重大委托項目“海外華文教育普查”,以及教育部語用司委托項目“海外華人社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認同研究”等。
9月底,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華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胡培安向記者詳細述說了這兩年研究院開展的工作:
——開展海外華文教育情況的普查。“這是國務院僑辦委托我們開展的項目,涉及50多個國家。現在方案軟件、調查問卷都已完成,而且也在菲律賓、緬甸實施了調查。今年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緬甸、韓國、文萊、老撾的調查已經展開,美國、法國、英國、蒙古等的調查也正在進行。我們希望在2016年完成調查。”
——參與華僑華人藍皮書的編寫。胡培安介紹,2013年,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的戰略性工程“華僑華人藍皮書”新設了海外華文教育專題,研究院承擔了部分稿件的組稿及撰寫工作,發表了臺灣華文教育政策演變史、菲律賓華文教育現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概況研究、新加坡華文教育政策分析等專題文章,深度分析了這些國家或地區華文教育工作的成敗得失及各項華文教育政策的內在動機。
——編輯出版世界華文教育年鑒。這項工作于2013年啟動,第一本年鑒已于2014年5月出版,以后將每年出版一本,力爭打造成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的新品牌。“作為世界第一部華文教育資料匯編,世界華文教育年鑒不僅為國家政策提供了決策參考,同時也是對華文教育發展軌跡的記錄,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支撐。時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馬儒沛先生專門為年鑒作序,充分認可與肯定年鑒的價值與意義。”胡培安說。
——啟動撰寫海外華文教育國別調研報告。胡培安認為,華文教育研究要走出書齋,與現實、與海外形勢結合,通過調查來帶動課題的研究,使研究從表面走向深入。“我們華文教育的思路是先了解世界華文教育各方面的形勢,做到心中有數”。他稱,華文教育研究院正在開展的世界華文教育調查,就包括華校、華文教育組織和華文教育政策三大塊,這比國僑辦要求的更加深入詳細。“我們希望通過調查,深度了解世界華文教育的現狀,并在調查的基礎上寫出重點國家的華文教育國別調研報告。在國別報告的基礎上,再寫出洲際報告,進而是整個世界的華文教育研究報告。”他透露,隨著世界華文教育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這些研究報告將陸續完成。
——開展各種語言的對比研究。胡培安說,海外華文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讓海外華僑華人華裔子弟學會漢語,傳承中華文化,但現在多數國家華僑華人子弟的母語已經不是漢語。“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有關華語的學習方式方法等,就有必要進行漢語與其母語的對比研究。”
——主辦、承辦各式學術會議:2012年3月和2013年1月,第一、二屆兩岸華文教育協同創新研討會在華僑大學召開;2012年8月,與臺灣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共同主辦了第二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2013年1月,在華僑大學召開了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2014年7月,第九屆中文教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在華大召開,首屆數字化漢語教學培訓班同時舉辦……
此外,為擴大研究院的影響,把研究院打造成一個資源中心、學術交流中心,他們想出版一套華文教育理論研究叢書,把華文教育方面的各色成果聚集起來,產生影響;打算辦一本叫作《世界華文教學》的雜志,面向海內外組稿,第一期預計今年12月出版;準備辦一個華文教育資源展廳,歷史上、海內外舉凡華文教育方面的教材、教具、音像資料等,都收集在這里展出,目前該展廳的圖紙已設計完畢……
“語言對比研究叢書打算出8本,中國夢要出12本(研究院承擔其中的2本),國別史10本,理論研究叢書至少出7-8本,調查報告4-5本,年鑒一年一本,雜志一年兩本……想想都頭大啊。我們感覺校對都來不及,恨不得一個人掰成兩個用。”胡培安向記者感慨。
“這些項目,我們已完成了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正在進行之中。”胡培安坦承,華文教育研究的很多項目都是很龐大很系統的工程,持續時間長,也費時費錢費力,甚至短期內難以出現一鳴驚人的成果,但他同時強調,這就是一項事業,需要奉獻精神。“賈校長這樣要求我們,我們也這樣要求自己:把華文教育當作一項需要奉獻的事業來做,而不僅僅是學術研究,不僅僅是學科的建設,既不能只顧及短期利益,也不能局限于狹隘的學術方向,更不能總照顧自己的學術成果,過分考慮個人。因為為僑服務是華大的使命,華文教育是我們的特色。這是華大的責任,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