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制造工藝與AI技術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機電及自動化學院的老師們通過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實踐課程給出了答案。
在華僑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一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創新實踐課程吸引了近30名來自境內外及各民族的學生的積極參與。課程借助AI技術支持,將水晶內雕、熱拓畫等傳統工藝與激光剪紙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與科技交融體驗。
“金老師,你今天不一樣了!”當學生們走進實驗室時,眼前的場景讓他們驚嘆不已。幾位授課老師身著漢服和民族服裝,仿佛從歷史走來,熱情地向學生們打招呼。其中,金花雪老師是朝鮮族,她身著傳統朝鮮族服飾,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設計。她指導學生利用AI技術生成身著民族服飾的人物形象,并通過激光內雕技術將其制作出來。金花雪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創新實踐課程,讓更多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在熱拓畫制作環節,吳瑕老師指導學生將設計好的傳統民族圖案轉印到帆布袋上,創作出獨具特色的DIY作品。而在激光剪紙體驗區,許童童老師則帶領學生通過電腦軟件建模,將指令傳輸到激光雕刻機床上。短短幾十秒,一個精美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剪紙便呈現在眼前。
這些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科技創新的魅力。來自中國臺灣的張伊辰同學表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些傳統技藝,感到十分新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一起學習,也讓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p>
作為2025年華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的立項活動之一,本次創新實踐課程充分發揮了AI技術的優勢,為傳統工藝注入了全新活力,同時讓課程思政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課程負責人朱來發表示:“AI技術為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蓖ㄟ^來自境內外及各民族學生的共同參與,本次創新實踐課程不僅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

AI軟件學習

活動現場
(責編:蔡君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