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華僑大學法學院邀請了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在內的多位學界專家來校舉行系列學術講座,為學院師生帶來一場場思想盛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彭岳教授以“跨國經濟法律秩序的單邊主義轉向”為題開展講座,詳細闡釋了國家主義敘事、國際主義敘事、涉外法治敘事的由來、發展、結果等,介紹了當今對跨國經濟法律秩序的敘述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提出“涉外法治本質上是國家主義的中國表達”的觀點,闡述了國家法律、國家外交、國家政策等活動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法學院王志強教授帶來專題講座“比較法的意義與方法”,通過對比不同國家法律體系的規定與實踐,深入剖析了比較法在法律移植、沖突協調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強調其有助于突破地域局限,為解決復雜法律問題提供多元思路。同時,他還詳細介紹了功能比較、規范比較等多種比較法研究方法,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了如何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有效的法律比較分析。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桑本謙教授以“法律的算計”為題開展講座,提出“萬物皆可算”的概念,并以“許霆案”為切入口進行分析,結合經濟學的分析工作進行多維視角的分析。他指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考慮到社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不同法律決策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益,法律的判決不僅要考慮到當事人的權益,還要考慮到司法資源的投入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此外,福州大學法學院黃輝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院長肖新喜教授分別以“‘法’與‘法治思想’再思考”“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民法保障”為題開展講座,闡釋了中國的法治思想,深刻剖析了民法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
據了解,華僑大學法學院廣泛邀請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蒞臨學院舉辦各類學術講座,開展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積極打造以“天衡法學名家大講堂”“煒衡華大法學論壇”等系列講座為品牌的學術活動,通過營造濃厚向上的學術文化氛圍,讓學生擴寬視野、增長知識、提高素養,進一步為學院發展賦能添翼。
講座現場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