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學術沙龍”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10月25日先后舉行,校長吳劍平分別會見相關主講人。
25日上午,中國人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博雅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豐子義教授做客“中國式現代化學術沙龍”第九講,主講《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和把握》。
講座中,豐子義提出要從三個維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一是從世界現代化看中國式現代化。目前我國已經從“現代化到中國”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應當著眼于現代化的普遍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道路的關系問題、現代化的外延與內生的關系問題、現代化的自主和依附的關系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現代化的新模式,實現了現代化的歷史性躍遷,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二是從人學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中西方現代化最根本的差別是兩個現代化遵循的邏輯不同。西方現代化遵循資本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人的邏輯,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根據人的全面發展邏輯來確定的,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從人類文明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第二個結合”體現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層面,使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由契合到結合,將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地注入馬克思主義,充實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
當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沈湘平做客“中國式現代化學術沙龍”第十講,全面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沈湘平首先對“傳統與現代性是對立的”“現代化即便有傳統文化之根也是西方傳統文化”這兩個觀點進行了批判,指出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本就是辯證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世界現代化發展的諸多問題也能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到正確答案。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核心要義進行了深入闡釋,重點就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方面進行闡述。
當晚,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助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研究員,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張梧做客“中國式現代化學術沙龍”第十一講,全面解讀“‘第二個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張梧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等相關脈絡的梳理,深入分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他從《共產黨宣言》的“兩個決裂”作為切入點,闡釋了如何看待“兩個決裂”與“兩個結合”特別是與“第二個結合”的關系,并重點就“為什么社會主義會從歐洲轉向東方?”這一重要問題進行了論述,認為社會主義之所以被中國所接納,其一是在實踐層面上,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均具有“非資本主義性”;其二是在理論層面上,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均具有“非形而上學性”。最后,張梧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更好探索面向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據了解,這三講沙龍由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僑大學研究基地、科研院分別與學生處、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等單位合辦。

第九講

第十講

第十一講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