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大,知道機電學院副教授鄭亞青的人并不多,但在繩牽引并聯機器人領域,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國家重大科學工程500米口徑大型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鄭亞青是名專家。
鄭亞青是國內繩牽引并聯機器人領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她解決了繩牽引并聯機構的若干關鍵理論問題,并為其在低速風洞繩牽引并聯支撐系統、FAST饋源的繩牽引并聯支撐系統及繩牽引并聯起重機器人系統等領域的應用做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
在低速風洞繩牽引并聯支撐系統方面,鄭亞青聯合其博士生導師劉雄偉教授與廈門大學航空系林麒教授所開展的理論研究工作及所研發的WDPSS-8實驗樣機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注意和重視,其研究結果能為我國大型飛機和新一代軍用飛機的設計提供更接近實際飛行的實驗數據依據和過失速可控能力的有效試驗手段。該研究工作水平在國內處于領 先地位 :WDPSS-8系統與法國國家航空局為其國防部所研發的 SAC鄄SO-9系統是國際上僅有的在該領域所取得的2項研究成果。
2005年底,FAST項目找上鄭亞青,希望她在饋源支撐系統方面提供幫助。此后一年,鄭亞青為FAST饋源支撐解決了方向性的技術難題,幫助FAST項目于2007年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復立項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因此,鄭亞青多次受邀前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就“與FAST饋源支撐相關的繩牽引并聯機構學”做技術報告、提供咨詢及承擔FAST預研項目子課題。
今年6月,鄭亞青應邀前往西班牙巴塞羅那,參加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歐洲科學委員會資助的、由全球100名女性學者參加的女性國際研究工程高峰論壇。會上,鄭亞青介紹了其8年多在繩牽引并聯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成果,受到Springer海德堡出版社的關注,并力邀鄭亞青為他們撰寫專著。
在機器人技術領域開展 8年多的研究工作以來,鄭亞青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9項,包括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在繩牽引并聯機器人領域發表學術論文51篇,其中被EI收錄10篇。目前,已與一些國內外同行建立了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的鄭亞青,決心“面向世界,心懷祖國,立足華大”,在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努力培養高水平的碩士研究生。
其實,鄭亞青與機器人結緣,源于其博士研究課題“繩牽引并聯機構若干關鍵理論問題及其在風洞支撐系統中的應用研究”,源于其博士生導師劉雄偉教授。2000年,已在華大任教的鄭亞青考取了華大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劉雄偉教授當時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看到德國正開展繩牽引并聯機器人機構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鑒于華大的現實科研條件考量,做常規項目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做新領域,才有突破的可能。于是,鄭亞青勇敢地邁進了。
從最初對機器人一無所知,到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鄭亞青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艱苦探索之路。
當時國內還沒人涉足該領域,沒有一點研究資料,鄭亞青所有的僅是導師從德國帶回來的幾篇論文。鄭亞青之前也從未接觸過機器人,什么都不懂,一切只能從零開始。
于是,買書,埋頭看書,自學機器人相關知識。一年的準備后,鄭亞青真正開始了艱苦的研究之旅。
首先,研究資料極度缺乏。鄭亞青能依靠的只有互聯網,搜索到的全是外文資料。鄭亞青發現,德國、日本、加拿大有教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于是,她便通過郵件與他們取得聯系索要資料,向他們請教,與他們交流。不想后來,在參加國際會議時,鄭亞青不但見到了這些教授,還與他們結下了深厚友誼,并合作開展研究工作。
其次,研究困難重重。全是新的東西,新的知識,都要自學。鄭亞青不管,研究上需要什么,就學什么,專業知識、數學、英語、軟件、編程、畫圖等等,缺啥補啥。
面對橫亙眼前的高峰,面對一道接一道的困難,鄭亞青選擇了執著,埋頭苦干,夜以繼日,堅持不懈,硬是把這塊骨頭啃了下來。而在這期間,鄭亞青同時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
回想這段日子,鄭亞青禁不住感嘆:很苦,很難。她笑自己,博士期間,只知道有QQ這東西,卻根本不會用。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做博士論文那一年,鄭亞青不在研究室的天數沒有超過7天,一年的手機話費沒有超過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