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泉州信息工程學院、黎明職業大學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示范實踐隊,循著“追尋領袖足跡 擔當強國使命”的主線,走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開展實踐活動。
產教融合育新才,守正創新傳文脈——在橫琴感受教育賦能的深厚底蘊
走進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科研總部大樓,中藥標本與現代實驗室設備交相輝映,墻上的時間軸清晰記錄著從《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落地到如今“一載體一平臺”“五位一體”產業布局,講解人員向師生們介紹產業園制定中長期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全力招商引資加速產業集聚、服務澳人澳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初步打造業務閉環等情況。

實踐隊師生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科研總部大樓
產業園內,實踐隊師生們看到高校與企業緊密合作,構建起“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園與粵港澳多所高校共建實訓基地,將課堂理論轉化為產業實踐。學生們在學習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同時能參與到實際的研發項目中,不斷提升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在這里,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宣講,而是融入每一次實驗、每一次研發中,實踐隊隊員也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智慧,增強了文化自信。
科技自強鑄輝煌,勇攀高峰顯擔當——從港珠澳大橋看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
站在港珠澳大橋觀景平臺,實踐隊隊員望著橫跨伶仃洋的“鋼鐵巨龍”,感嘆于這座全長55公里的工程,為何能夠成為研學的科技坐標?
面對海洋環境復雜、建設難度極大等諸多世界級難題,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迎難而上,自主研發一系列關鍵技術。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更提升了我國在橋梁建設領域的國際地位,也讓中國跨海橋隧島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實踐隊師生參觀港珠澳大橋展覽館
港珠澳大橋研學現場,黎明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畢惠琴從大橋建設細節展開,為隊員們講授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她表示,港珠澳大橋是愛國主義與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一國兩制”下跨區域協作的實踐樣本,是新時代集體主義教育范本,她勉勵大家“把學識化作建設大灣區的力量,就是最好的家國擔當”。
人才匯聚促發展,協同合作共奮進——于深中通道領略人才驅動的創新活力
研學第三站,實踐隊來到深中通道這一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在這里,來自深圳的智能建造專家、中山的土木工程師、香港的材料學博士組成聯合團隊,攻克了“深埋沉管隧道抗水壓”等世界性難題,人才匯聚、協同創新的模式,正是推動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
實踐隊隊員了解到,該通道通車后,深圳的科創人才與中山的技能人才通勤時間縮短至30分鐘,催生了“研發在東岸、制造在西岸”的協同模式。深中通道的意義,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聯通,深中通道連接深圳和中山,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的流動和優化配置,讓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
華僑大學學生郭默妍說:“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橫琴中醫藥產業園中教育以典籍校勘、藥膳命名傳承文脈,科技讓古方新生。港珠澳大橋的‘變通’、深中通道的‘協同’,皆是‘文以載道’的當代注腳。這讓我明白當以文字為橋,在傳承中詮釋文化認同,講好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國故事。”
泉州師范學院學生蔡元昊說:“漫步橫琴產業園,中藥標本與現代實驗室的交融令我觸動。典籍校勘是教育傳承的鮮活課堂,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正是課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典范。港珠澳大橋的鋼鐵脊梁是學識澆筑的教育成果;深中通道的通勤圈讓教育培養的人才跨區流動。我深知,未來講臺不止于教室,更要以教育串聯文化根脈與創新力量,照亮協同發展之路。”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學生薛澤杭說:“橫琴產業園是‘文化+科技’的范本,粵澳協同孕育醫療生產力。大幅縮短市場邊界,產業園拓寬全球銷路,加速科技教育人才流動。我感受到科技賦能傳統醫學的力量,也體會到交通便捷推動人才、技術、產業流轉,助力產學研融合。”
原文鏈接:http://fj.people.com.cn/n2/2025/0729/c181466-41306360.html
(編輯:梁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