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6日訊(本網記者 李霖 通訊員 陳靜)4月13日至15日,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像創作實踐團的17名臺港澳僑青年學子前往莆田市開展文化考察活動。在為期三天的實踐中,師生團隊深入白塘鎮陳橋村,進行沉浸式田野調查,感悟這座千年古村的文化傳承脈絡,實地調研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用專業影像設備記錄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千年“沖花”民俗火焰 淬煉精神圖騰
莆田素有“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之美譽。涵江區“沖花”民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間抗倭勝利后的祈福儀式,約定農歷三月舉行,歷經四百余年傳承,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表演者赤膊躍入四射火花,任其沖射身體,以無畏姿態直面熾熱,將祈愿平安的信念升華為震撼視覺的精神圖騰。
今年,陳橋村五福宮“沖花”盛典規模空前,當地八十余家宮廟聯袂助陣,鑼鼓、舞蹈等民間文藝輪番上演,傳統儀式與現代組織交織出濃烈的節日氛圍。華僑大學實踐團親臨現場,直面火花與信仰的碰撞,欣賞這一視覺奇觀,近距離感受將歷史記憶轉化為精神力量的活態傳承。

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古宇廷感慨道:“表演者以血肉之軀沖向烈焰,將祈福化為行動,這種將平安寄托于勇氣的表達,讓我看見民俗背后深植的文化基因。”從抗倭烽火到煙火祈愿,“沖花”民俗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詮釋勇敢堅韌,成為連接鄉土與世界的文明密碼,讓海外學子觸摸到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脈搏。
莆仙遺韻繞梁 唱響兩岸青年新聲
在陳橋村,每逢喜慶節日,莆仙戲的婉轉唱腔便穿透時空,在古村上空回蕩。作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這一古老劇種以興化方言傳唱千年,扎根莆田及閩中地區,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敘事滋養著鄉土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

五福宮戲臺前,演員們身著重達十余斤的戲服,踩著三寸厚底靴,在板眼節奏中以“云步”丈量歷史厚度,唱出一曲《大明皇子情》。幕布剛落,來自中國臺灣省的學生陳麗萍從后臺走出,發髻上的銀簪還沾著水汽。她剛完成沉浸式體驗,眼中閃爍興奮,“從貼片描眉到戴齊頭飾,四十分鐘的準備讓我第一次理解‘粉墨登場’的重量。云肩壓在肩頭像擔著歲月,但厚底靴踩在古戲臺板上那瞬間,竟與四百年歷史有了共振。”
“這種體驗太震撼了!每個動作都像在與先輩對話,讓我懂得傳承不是口號,而是用汗水滋養的堅持。”陳麗萍的感慨道出在場青年的心聲,當古老唱腔與青春脈搏同頻共振,中華文化的根系在現代語境中長出新枝,考察活動通過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鼓勵青年以行動詮釋文明傳承新表達。
千年榫卯智慧 數字解碼匠心突圍
陳橋村是千年“家具之鄉”,以不用寸釘的榫卯技藝躋身非遺名錄,卻在現代化浪潮中遭遇傳播渠道受阻、后繼乏人等生存困局。匠人陳志奮坦言:“手工雕琢一張八仙桌需耗時半月,需要耐得住寂寞,而現在年輕人更愿意去城里工作。”
面對瓶頸,陳橋村并沒有聽之任之。陳橋村委開始組織匠人學習短視頻制作,將榫卯結構的力學密碼轉化為可視化敘事。鏡頭下,紫檀木紋在匠人掌心舒展,燕尾榫與楔釘榫的咬合過程被拆解為可觸摸的數字詩篇。
如今,鑿木聲與直播間提示音在陳橋村交織。來自澳門的學生林多威在直播間觀察到,通過特寫鏡頭,傳統工藝的消費場景正在被重新編碼,“手機成為新時代的刨刀,流量則是無形的木料。”
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時小虎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動產業迭代,計劃引入高校設計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讓Z世代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孵化“數字榫卯”IP。當千年匠心遇見算法推薦,陳橋村正努力讓古老榫卯在直播間生長出未來形態。
木蘭溪水安瀾映照生態文明長歌
在涵壩水閘處,華僑大學實踐團的成員們極目遠眺,只見木蘭溪蜿蜒流轉,水光瀲滟,美景如畫。可誰又能想到,如今這平靜安瀾的木蘭溪,曾是莆田人民避之不及的心腹大患。
歷經25年持續治理,木蘭溪終于改頭換面。如今,寬闊平靜的水面,不僅是大自然饋贈的美景,更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隨著水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水經濟也隨之蓬勃發展。2022年,木蘭集團開通了“水上巴士”,讓陳橋村搖身一變,成為體驗江南水鄉風情的熱門打卡地,文旅熱潮自此掀起。
來自香港的學生姚浩仁在乘坐“水上巴士”后,不禁感慨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回我算是看到現實版了!”他的這番話,說出了許多實踐團學子的共同心聲。通過這次實踐,他們不僅親眼見證了木蘭溪治理的輝煌成果,更深刻體悟到生態治理與鄉村發展之間那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
“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密碼在鄉村,陳橋村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陳橋村黨總支書記陳麗洪飽含深情地說,期待華僑大學學子們以鏡頭為筆,將陳橋的故事鐫刻成時代的影像志,讓世界透過這方土地讀懂中國鄉村的文化密碼。
據悉,此次實踐是華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影像創作教學的關鍵坐標。未來,學校還將繼續引導學生以短視頻、紀錄片、交互敘事等創新表達深耕鄉土現場,在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解碼鄉村振興的時代敘事,讓青春視角成為國際傳播語境下中國鄉土美學的生動畫筆。
原文鏈接:
中國新聞網:http://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5/2025-04-17/564684.html
東南網:http://xm.fjsen.com/2025-04/16/content_31885761.htm
(編輯:陳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