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 圖)
來泉州讀書后,我經常一頭“扎”進古城,穿梭在紅磚瓦和燕尾脊搭建的古厝間,行走于蜿蜒幽深的小巷里。本是為了探尋古城的獨特韻味,不曾想這里處處勾起了我對故鄉“三道嶺”的思念。
泉州古厝的紅磚紅瓦,層層疊疊,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精美得如同藝術品。可看著它們,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故鄉的黃土墻與石子地。那里的房屋沒有精巧的裝飾,大多是土黃色的墻和粗糙的紅磚,一磚一瓦都透著不加雕琢的原始感。一眼望去,“土”色是這座小鎮的主色調,也是它的特別之處。不過這些“土”色并不土氣,反倒散發著令人安心的味道,恰似泉州古城的煙火氣。
在古城中漫步,腳下的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油光水滑,偶爾踩到一顆小石子,才會發出“咯吱咯吱”的細微聲響。聽到這個聲音,我常會想起小時候在故鄉度過的日子。那時每次見我準備出門玩耍,母親都忍不住念叨一句:“走路要當心,小心石子,別崴腳。”離家不遠的幾條小巷全是石子鋪就的,走在上面,總能聽到石子磕碰的聲音。調皮的我為了聽這些聲響,經常挑一些凹凸不平的路走,不時還停下來,用腳底磨蹭石子。長大后,我仍保持這個習慣,每次回鄉,只要踩一踩老街上的石子,就覺得心情格外愉快。
泉州老巷子里的古厝錯落有致,里頭不時傳出閩南語的交談聲,讓人聽著就覺得充滿生活氣息。我有時也會因此憶起兒時在故鄉走街串巷的情景。那時的我時常和小伙伴們相約,不是去巷子里爬樹摘棗,就是在里頭玩捉迷藏,狹小的巷子、拐角的旮旯都是絕佳的藏身之處。對大人們來說,那些小巷是四通八達的近道,時而途中碰見熟人,還能停下來嘮嗑幾句家常。看似簡短的寒暄,卻讓尋常巷陌盈滿了煙火溫情。
若說北京的胡同有著歷史沉淀的厚重,泉州的古巷蘊含著閩南文化的溫婉,那么我的故鄉小巷展現出的是不加修飾的粗獷。不僅是用手觸摸那些小巷的墻壁,指尖常會沾上一層黃土或灰沙,還有鄰里間大聲的交談與爽朗的笑聲,都彰顯著那片土地獨有的粗糲質感。
長大后每次回到故鄉,走進七繞八拐的小巷,我仍可以輕車熟路地找到“出口”。身體似乎總是比意識先做出反應,自然而然就帶著我在小巷里自在穿行。
年少時,我常抱怨故鄉的巷子破舊、不起眼,直到后來離開家到外地求學,才漸漸發覺那些老巷子是如此的特別、親切。想來真的離開太久了,確實該抽出時間,回去故鄉好好看看了。
(作者系華僑大學文學院2022級學生)
原文鏈接:https://szb.qzwb.com/qzwb/pc/cons/202504/18/content_131121.html
(編輯:陳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