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主席今年的首次外訪,凸顯出周邊外交及與周邊國家探尋共同發展之道的重要性。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彭念:華南理工大學區域國別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彼得(Peter T C Chang):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前副所長
當華盛頓試圖通過單邊霸權在全球挑起關稅戰,引發國際輿論關注之際,在新加坡,筆者日前參加的一場國際論壇正在熱議如何通過亞洲智慧構建新發展模式。
自美國新政府執政以來,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政治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的三觀一旦形成,除非遇到重大沖擊,否則難以被改變。這一研究在美國極端保守派政客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華盛頓一些人試圖通過極限施壓、制造恐慌、訛詐對手的方式來獲得利益,在關稅戰的表現上更是令人瞠目結舌。4月15日,“思想亞洲”論壇在新加坡舉辦,95歲高齡的歷史學家王庚武先生在論壇上直言,過去幾周全球發生的事情讓世界變得動蕩不安,他完全無法理解。這一觀點,也獲得了現場眾多專家學者的共識。
習近平主席的東南亞之行牽動全球目光,“小船孤篷經不起驚濤駭浪,同舟共濟方能行穩致遠。”如何探尋“亞洲路徑”已成為亞洲國家智庫專家的共識。馬來西亞教育部前副部長張盛聞直言,華盛頓的做法正在讓世界回到零和思維主導的舊軌道上。某種程度來說,“白人至上主義”的幽靈又回來了,美國企圖重新用不對稱的力量來評判亞洲。所以,亞洲國家要堅定地走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因為唯有和平才能讓合作成真,唯有和平才能讓制度延續,唯有和平才能讓亞洲在全球治理中真正崛起。亞洲的韌性不只是經濟抗壓能力,更是一種集體意識與文化底氣。新加坡前政務部長曾士生贊同這一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亞洲智慧與大家共謀發展,在這個非常困難的局勢里找出一條好的“亞洲路徑”。
為了應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堅定捍衛國際貿易規則,中國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無論是擴大內循環、發展本土技術體系,還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強化全球南方合作,都顯示出中方堅定的意志和信念。來自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的安娜·馬林博格提到美國應該借鑒中國哲學中的“和諧”概念,加強平衡與合作,而不是采取對抗性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球的互利共贏。
面對來勢洶洶的關稅戰,全球都在高度關注,不少人甚至產生了深深的焦慮情緒。對于全球經濟的未來,一些人感到迷茫,而中國勇敢地站出來正是大國責任的有力體現。毋庸諱言,面對當前的國際大變局,對于亞洲的未來,我們必須深入思考“亞洲路徑”的深刻內涵,找到自己的敘事方式。不少亞洲學者專家認為,進入21世紀,我們應更清晰地明白,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亞洲的安全與繁榮需要亞洲人自己的智慧。
面對近些年美國的亞太政策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從“亞太再平衡”戰略到“印太戰略”,美國的亞洲政策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新意,更多的是雷聲大、雨點小。通過簡單統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美國近十年來,對于亞洲的所謂重視其實是停留在口頭上。不管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對于亞洲國家的資源與資金投入,在美國的整體對外戰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美國更多的是在利用亞洲,而不是在幫助亞洲。正如一位與會的新加坡學者提到,即便與美國有自貿協定,新加坡也一樣遭到美方的關稅報復。
對于美國的霸凌,一味退讓并不能帶來和平。中國對美國的關稅反制措施,并不僅僅是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更多是為了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的基本準則,是在為全球承擔大國義務。眾所周知,中國并不希望亞洲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中國的智慧和理念更多的是期待在“開放、尊重、平等”的基礎上構建亞洲的新發展模式。
中國已經連續15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伙伴,雖然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實踐證明,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創造出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亞洲路徑”。
……

原文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60333348125407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7%8E%AF%E7%90%83%E5%9C%86%E6%A1%8C%E5%AF%B9%E8%AF%9D:%E6%8E%A2%E5%AF%BB%E2%80%9C%E4%BA%9A%E6%B4%B2%E8%B7%AF%E5%BE%84%E2%80%9D,%E6%9E%84%E5%BB%BA%E6%96%B0%E5%8F%91%E5%B1%95%E6%A8%A1%E5%BC%8F
(編輯:陳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