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樂群
——在華僑大學2025級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25年9月7日)
校長 吳劍平

親愛的同學們、同事們:
大家好!
首先,我謹代表華僑大學,代表徐西鵬書記和全體華大人,向來自五洲四海的各位新同學表示熱忱的歡迎!向養育和陪伴你們成長的家人親友致以誠摯的敬意!教師節將至,讓我們向全校教職工送上節日的祝福!
同學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中國政府在北京隆重舉行紀念大會和閱兵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彰顯了中國人民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堅決維護世界和平、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定信念和強大能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推動中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同學們,今年也是中國政府創辦華僑大學65周年。長期以來,學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辦學,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培養各類人才近30萬名,其中8萬多人工作生活在港澳臺及國外,成為實踐“一國兩制”、推動中外友好的積極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懷華僑大學,多次蒞校調研和作出重要指示,為辦學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60周年校慶以來,學校黨委帶領全校師生員工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僑立校、為僑服務,按照頂天、立地、樹人的發展思路,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一是聚焦立德樹人,開展“6+1”系列教學改革,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35個,設置智能制造、數字出版等新專業,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二是強化為僑服務,入選國家語言服務領域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創辦華僑華人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推動境內外學生分類融合培養,在讀境外生從5000多人增至9000多人。
三是推進學科建設,一級學科博士點從8個增至11個,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從3個增至6個、前5‰學科從1個增至4個。
四是堅持人才強校,新增國家級人才48人次、累計108人次,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實現多項“零的突破”;聘任“承志學者”136人、累計142人次。
五是加強科學研究,“十四五”科研經費較“十三五”翻一番,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福建省科技和社科一等獎12項,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明顯提升。
六是完善學校治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實施《華僑大學章程》,推進依法治校,啟動石結構房加固改造,戰勝疫情、臺風等災害,維護了校園安全穩定。
同學們,你們的到來,為華園增添了新的活力。青年是國家和人類的未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每一名學生都培養成人、造就成才,是學校的初心和使命,需要全體師生及學生家庭、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國古人把《禮記》中的“敬業樂群”作為對學生的考核標準,認為每個受教育者既要認真對待學業,又要樂于與人相處。“敬業”強調專業精神,“樂群”突出集體意識,二者結合,代表了中華文化對健全人格的理想追求?,F在是同學們在華大的“開學第一課”,我想用“敬業樂群”與大家共勉。
先說敬業。
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認為:“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敬”的本義是恭敬、嚴肅,即虔誠地對待?!皹I”可以理解為學業、職業或事業。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敬業就是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從事學業。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學習是終身的事。但是,大學無疑是精進自我、積蓄能量的最好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青年學生:“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時間不可逆,青春不再來。惟愿各位新同學珍惜時光,潛心學業,全面發展,為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進入大學,同學們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獨立性,也面臨更多的誘惑與選擇?!翱忌洗髮W就輕松了”,這是一個誤解。大學的課程比中學多,專業性強,挑戰度大,要求往往更高。大學老師也不會像中學教師講那么細,很多內容需要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足夠的時間投入。希望同學們加強自我管理,設立明確的學業目標,并細化為每年、每學期、每周甚至每天的小目標,通過日積月累,把愿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同學們,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興起,知識大為豐富,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傳授知識。為此,我校倡導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相結合的育人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學們都是網絡的原住民,面對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碎片化的學習看似簡單輕松,但只是蜻蜓點水,難以深入?!安┯^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毕M瑢W們沉下心來,多閱讀經典,多理性思考,建構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更好滿足今后所需。
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正深刻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很多事不再需要人親力親為,就業門檻越來越高。盡管人工智能還不能完全取代人類,但是學習掌握AI已刻不容緩。我校決定,從在座2025級本科生開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AI通識課程,并試點開辦人工智能微專業。希望同學們熱情擁抱AI,積極運用AI,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爭取讓AI能力和素養成為華大學子的一張靚麗名片。
再講樂群。
人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無法脫離集體而獨立存在。中國人很早就對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做過深入思考,認為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強調個人要自覺融入群體,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做到“群己統一”。
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群體是個體成長的小環境,能揚個體之長,能補個體之短。華大男籃的個體條件不如對手,是靠團隊協作創造了佳績。樂群,首先要合群。一個人如果自我封閉,沉迷于人機互動,不愿與人交往,絕不可能融進群體。很多新同學是第一次遠離父母和家鄉,開始集體生活。你身邊的同學可能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國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性格特點,更需要相互了解、理解與接納。希望同學們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堅持與人為善、以鄰為伴,珍視師生情、同窗誼,學會換位思考,欣賞多元文化,建設溫暖集體。
同學們,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家國同構的特征。人們認為,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其他社會群體,則介于家和國之間。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優良傳統,也是華僑大學的精神底色。在8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中,陳嘉庚先生發起組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3200余名東南亞華僑青年志愿參加,不畏炮火硝煙、山高路險,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上千人以身殉國。新時代,新青年,新使命。希望同學們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涵養家國情懷,凝心聚力,求同化異,攜手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最大的“群”,是全人類。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世界各國同乘一條大船,只有同舟共濟才能沖過歷史的激流險灘。在古代,中國人就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在國際上一律平等;文明沒有高低優劣,因多樣而充滿生機。希望同學們胸懷天下,樹立全球眼光,開拓國際視野,加強跨文化溝通,培養全球勝任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
各位同學,華僑大學是一所有傳承、有擔當、有溫度的學校,華大學子使命在肩、大有可為。希望同學們懷敬業之心,自強不息、砥礪奮進,修樂群之德,立己達人、兼濟天下,將自己的點點螢光,匯入強國建設的萬家燈火,匯入人類文明的燦爛星河,照亮屬于每個人的美好未來!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