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僑大學2025年“大學生標兵”評選結果出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1級中國香港學生鄭創基名列其中。從初入內地學府的迷茫學子,到專業排名第一、斬獲數十項競賽大獎的“華園之星”“理工科綜合成績優秀學生”“大學生標兵”,再到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鄭創基用行動詮釋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堅強的程序員,不是不遇到bug的人,而是愿意面對bug繼續編碼的人”。

即將畢業的鄭創基和校長吳劍平合影留念
2021年,新冠疫情的陰霾還未消散,剛進入內地求學的鄭創基心中同樣迷茫。他懷抱著對編程的熱情想在華僑大學施展拳腳,但香港和內地在校園文化、教學風格上的明顯差異卻讓他感到不適應,面對學校里琳瑯滿目的各色課程、實驗室、社團,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幸運的是,學長學姐的適時指引給了鄭創基方向。在前輩建議下,他加入了華大易班網絡開發部和桑梓網絡工作室軟件部并擔任開發員,協助老師開發軟件,便利師生校園生活。在社團活動中,鄭創基總能在團隊討論方案時貢獻金點子,這讓他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境內外朋友,他的編程愛好也逐漸蛻變成了專業特長。
計算機學院素來有承辦華僑大學境外生程序設計大賽的傳統,這個比賽給許多剛入門的編程小白提供了鍛煉平臺。初入華大,還是大一萌新的鄭創基也抱著試試水的心態,帶領團隊報了名,沒想到他們為平抑貧困地區價格壟斷而設計的網購指引系統竟一路過關斬將拿了一等獎。決賽現場,評委老師的鼓勵與肯定讓作為隊長的鄭創基信心大增,于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提前修讀大二的課程《算法設計與分析》。也就是這個決定,讓他遇見了競賽生涯中的一位重要伯樂——學院《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的任課教師羅偉。
羅偉老師畢業于清華大學,擁有豐富的競賽經驗,是計算機學院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指導教練。課堂接觸中,羅偉發現這個熱衷于算法和程序設計的香港學生有天分、肯努力,于是便邀請鄭創基加入了彼時已斬獲多項國際獎項的華僑大學代表隊。

鄭創基(右二)和羅偉老師(左一)及隊友在比賽現場
和優秀的老師同學一起徜徉在代碼世界里,鄭創基感到如魚得水。無論是隊內訓練還是外出比賽,他總是冷靜沉著地編譯代碼解決問題,積極優化每一個程序功能。在羅偉指導下,鄭創基首次參加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天梯賽”就取得福建省二等獎。更為重要的是,經過系統訓練,他更加確信了自己對編程的熱愛,決心爭取挑戰更高層次的比賽和更強勁的對手。
日積月累,鄭創基陸續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截至目前,他已累計斬獲4個國際獎項、20個國家獎項、18個省級獎項、12個校級獎項,其中包括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上海)銅獎、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銅獎、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團體程序設計天梯賽全國總決賽個人二等獎、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等重要獎項。

鄭創基獲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銅獎
賽事的淬煉讓鄭創基收獲了算法思維與協作能力的雙重成長,而這種以夢想為導向的“精準滴灌”式培養,也反哺了他的專業學習。大三學年,鄭創基憑借5.0的滿績排名專業第一,成為“華園之星(學習之星)”與“理工科綜合成績優秀學生”雙料得主。
作為在僑校成長起來的香港青年,鄭創基還時刻銘記“會通中外、并育德才”的校訓。除了專注學習與競賽,他也主動投身于服務同學和回饋社會的實踐中。作為“過來人”和“技術控”,鄭創基把專業特長轉化為了助人為樂的溫暖力量:他擔任2023級計算機類1班(境外生專班)班主任助理,幫助新生跨越文化差異、適應學習節奏,傳遞學長學姐給他的溫暖;他擔任宿舍樓棟自律會主任,用心營造溫馨社區,讓宿舍成為境外生的“第二家園”;他加入學院“計小技”電腦義診志愿服務隊,為同學解決電腦系統與網絡問題,還開展AI工具教學,幫助同學們擁抱數智時代……
華僑大學四年求學路,鄭創基以堅韌之姿跨越了學習競賽路上的重重“bug”,最終輸出了“大學生標兵”的耀眼結果。今年6月,獨屬于他的華園“程序”就要結束運行;9月,這個承載夢想的“程序”即將跳轉至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模塊”。
前方新的重重挑戰正等待著鄭創基。但面對未知,這名堅韌的程序員并不慌張,他說:“計算機不僅是技術的集合,更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利器,熱愛與堅持能照亮前行的路。”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