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指引下,華僑大學全面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行動。近日,學校正式上線教師個人數據中心,通過構建教師全生命周期數字畫像,逐步實現教學、科研、管理數據的全量歸集與智能應用,此舉標志著學校數據治理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以前填報材料查詢個人數據經常要切換多個系統,現在登錄教師個人數據中心一目了然,越來越方便了。”醫學院柯榮秦教授點贊的新體驗,正是源于平臺三大創新:一是構建“一人一檔”數字畫像,第一期集成人事、教務、研究生、科研、專利等9大維度數據資產,實現教師“一屏通查”;二是開發核驗引擎,實現數據實時在線驗證與糾錯;三是開放API接口,為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等場景提供權威數據源,減少教師反映強烈的“重復填報”的困擾。
這一創新實踐源于學校于2023年啟動的數據治理工作。針對數字化轉型中普遍存在的“數據孤島”難題,學校組建數據治理工作專班,依據教育數據行業標準重構底層架構、制定統一標準,把分散在各業務系統的各維度人員數據進行“采、存、理、算”,一期建成包含25個核心數據元、232項數據指標的教師數字畫像標準體系。平臺對接人事、科研、教務等8個業務系統,逐步實現教師從入職到退休的全域數據自動采集與動態更新。
華僑大學始終以師生需求為導向,此次教師個人數據中心的上線,既是學校響應師生需求,優化管理服務的重要舉措,推動數據治理的重要成果,也為后續智慧校園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打破數據壁壘,教師無需再為同一信息在不同系統中反復填報而困擾,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信息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持續收集師生員工的意見,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深化數據應用,為師生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數字化服務體驗。
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教育治理體系的深層變革。作為福建省智慧校園試點校,華僑大學持續深化數據要素改革,年內將推出信息化數據管理辦法,探索數據共享激勵機制,為破解高校“數據孤島”難題提供可復制方案。這一創新實踐已被教育部列入《2024年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下一步,學校將陸續上線“華園e填”“學院數據門戶”等智能化數據平臺, 為師生提供更高效、更直觀的數據支持,為教學、科研和管理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字化支撐。
教師個人數據中心界面
(責編: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