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由華僑大學生活哲學研究中心與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聯合主辦的“生活哲學講壇”暨“鷺島哲譚”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工會活動中心舉行。當代著名古琴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琴會榮譽會長(前會長)、國際古琴學會榮譽會長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李祥霆教授受邀做“中國古琴文化概述”講座。華僑大學副校長徐西鵬教授為李祥霆現場頒發華僑大學客座教授聘書。
李祥霆是已故琴壇領袖古琴大師査阜西先生、古琴大師吳景略先生嫡傳弟子,196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李祥霆精于琴、簫、詩、書、畫等,融即興演奏,現場吟唱,學術研究,專業教學于一爐。1990年擔任劍橋大學訪問學者,1991年—1994年擔任倫敦大學古琴導師。出版有古琴獨奏專輯唱片近三十種,學術專著《古琴綜議》等四種及詩集《醉琴齋詩選》。其琴學造詣高深,琴藝臻于化境,是公認的當代古琴大師。
講座上,李祥霆攜唐代名琴“九霄環佩”撫琴論道,講演交替,為我校師生生動詮釋了古琴藝術與生活世界的哲學淵源及其內在邏輯。他以斫琴、調弦、演奏等技術性問題,琴道、琴德、琴曲審美等古琴文化藝術為中介,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古琴與生活哲學的內在聯系,展示了琴家以古琴為工具表達琴人的主體意識、價值取向、志趣情操以及對宇宙、天地、自然、社會、家庭、個體的認知評價與家國情懷。其間,李祥霆用“九霄環佩”現場演奏了《關山月》《陽關三疊》《流水》等古琴名曲。李祥霆還分析了古琴的彈琴之道與古琴藝術的種種風貌,并結合自身60多年習琴教琴的經驗,講述了自己以琴參道,撫琴明道的藝術探索過程;闡述了古琴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文化價值功能。李祥霆說,古琴乃是一門流傳數千年的古典文化,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共同影響,古琴藝術無論在音樂、形式、意境、建構上都與這三家思想有密切關系,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并鼓勵大家學習古琴。
講壇最后,李祥霆還與現場師生展開了深入交流并進行了答疑。
華僑大學“生活哲學講壇”與“鷺島哲譚”是華僑大學生活哲學研究中心與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發展學院共同主辦的兩個文化學術論壇,是以生活世界變遷與人的生存、發展之問題研究為宗旨,以哲學、藝術、美學等文化方式探討與闡釋其解決框架與現實路徑,以鍛造當代中國精神為終極目的學術交流平臺,并通過專家講壇的方式服務社會、服務地方、服務海西建設。

副校長徐西鵬為李祥霆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李祥霆教授現場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