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習馬會”舉世矚目,兩岸關系將會迎來怎樣的發展?
“習馬會”后海峽兩岸第一個兩岸關系研討會10日上午在我校廈門校區開幕,來自兩岸的2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兩岸關系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我校副校長吳季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表示,華僑大學承擔著“為僑服務”的特殊使命,學校的辦學具有涉僑涉外的特點,研究兩岸關系問題是華僑大學必然要承擔的重要任務。吳季懷稱,“習馬會”后海峽兩岸的第一個兩岸關系研討會在我校舉行,讓我們深感榮幸的同時,更加意識到開展并努力做好兩岸關系問題的研究責任重大。相信研討會將對我校今后的兩岸關系問題研究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
為期兩天的研討中,與會代表將主要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走向、東亞安全局勢對兩岸關系的影響、臺灣選舉對兩岸關系的影響等問題展開研討。
臺灣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黃智聰表示,如果臺灣置身于“一帶一路”建設外,將可能造成臺灣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邊緣化。如果臺灣參與其中,將對臺灣的經濟和臺商的發展產生正面影響。他舉例稱,臺灣的物流業發展較早,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如果兩岸加強物流業的合作,將有利于兩岸物流業的發展。黃智聰認為,臺商還可借助福建自貿區與上海自貿區對接“一帶一路”得到進一步發展,以及直接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直接發展商務關系。
臺灣義守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晏揚清認為,近年來,臺灣經濟發展表現平平,“一帶一路”牽涉多國多項建設,若臺灣能參與其中,對臺灣經濟重振將是一個重大機遇。
我校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克明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為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兩岸應該抓住戰略機遇,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尤其是推動兩岸企業的實質性合作,強強聯合,以企業互持股份、共同建廠、建立產業聯盟等多種形式,共同開拓海外市場。
我校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許培源認為,大陸歡迎臺灣參與“一帶一路”。如果臺灣參與其中,不僅可以為兩岸深化經濟合作創造新的平臺,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創新臺灣參與亞太區域合作機制,打造臺灣通過“海絲”平臺與東盟、南亞等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突破經濟被日益邊緣化的困局。因此,探討如何創新兩岸的合作方式,構筑臺灣參與“一帶一路”的新機制也應是本次會議的目的。
本次研討會由我校主辦,我校臺灣經濟研究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國際關系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承辦,泉州泉臺民間交流協會協辦,鳳凰國際智庫為媒體合作單位。

研討會開幕式現場